0791-85997085
1854年(咸丰四年),曾国藩43岁。
这一年,湘军全员出动,向太平天国进军。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亲率船舰240艘,水陆大军17000人,挥师东下。4月,湘军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击败,曾国藩愤而投水自尽,幸被幕僚救下。
因战事不利,曾国藩得旨革职。
《晋书》有言:“中年以来,伤於哀乐”。对曾国藩而言,他的中年危机远未止于靖港水战的失败。
1851年,咸丰皇帝“怒掷其折于地”;
1852年,其母去世,被迫辞官丁忧;
1855年,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于湖口,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在战斗中跳船,才得以幸免;
1857年,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他再次按制回乡丁忧,为父守丧......
就此看来若谈中年危机,曾国藩似乎也非局外之人,也有他的灰色中年。那么中年就是人生的至暗时刻?曾国藩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作为梁启超口中的“半个圣人”,曾国藩在此阶段屡遭磨砺,却未放弃,且用“五气”之境,屡败屡战。
01 静气稳于心
耐得烦扰,可窥本质
静气,即是遇任何事都皆能泰然自若。
曾国藩曾提过,“做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所谓“耐”是耐心,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全靠一耐字撑过去,做事要耐烦、为人要耐烦,耐得住烦,方可获人生之新天地。
淮军创立之初,李鸿章曾向曾国藩举荐三位人才,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面谈。可到了约定时间,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
这三人,一个在东张西望,看屋内的摆设;一个规规矩矩地站在庭院里,神色焦急;只有一个人,神态自然。随后,曾国藩对李鸿章说:你推荐的这三个人才,只有一个人才堪大用。
李鸿章问:为何?
曾国藩微微一笑:做大事,最重要的是耐烦。这三人当中,只有一人耐得烦,能成大器。事实证明如曾国藩所言,被他看中的那个人,就是日后的淮军名将、台湾总督刘铭传。
苏洵在《心术》一篇中提出: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当人们遭遇困境时,大部分人习惯将自己遭受的不公、不顺归咎于外因,从而产生本能的焦虑、沮丧、抑郁,在这样情绪之中,人们往往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最终自然得到非心怡的结果。
因此,突破逆境须先静心于事,懂得“若遇棘手之事,需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逆境修心,“静心”二字值得也须用一生去修炼。
02 裕气施于事
沉浮起落,胸怀坦荡
所谓“裕”是豁达、是坦荡,不计较得失,不看重成败,面对任何处境都始终保持笑看云卷云舒的胸襟和泰然处之的心境。
《庄子·让王》记载了这样一个典故:公元前506年,伍子胥率吴国大军攻打楚国,占领了郢都,楚昭王熊壬逃难出奔到随国。屠羊说(人名,说的读音为yuè)跟随楚昭王逃亡,逃亡途中,屠羊说为其排忧解难,特别是解决了楚昭王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
后来,楚国复国,楚昭王派大臣问屠羊说,希望做什么官。屠羊说回答:当时楚王亡了国,我也失去了卖羊肉的摊位。现在楚王复国,我又有了羊肉摊,等于恢复我固有的爵禄,还要什么赏赐呢?
楚昭王下令,一定要他领赏。屠羊说回答:楚国失败不是我的过错,不能请罪杀了我;现在复国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不能领赏。
曾国藩曾引用此典故写下: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告诫自己的弟弟曾国荃,人生之事,如天平两端,一头高必然就会有一头低,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时不颓废。
他一生为官,曾说:宦海风波,极无常态。得时则一岁九迁,失势则一落千丈。他明白,官场如战场,风谲云诡,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未来无法预测。
得意时,他曾经历十年七迁,一路从秀才升到了副部级官员;失意时,连连战败,遭弹劾、被贬官,最难时,曾几次想结束自己这不顺的一生。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正是这起起落落的一生,让曾国藩拥有了常人难有的胸怀和心境。
长期主义者,总会将事情放在历史长河中看待,不急一时得失。心怀坦荡之人,往往能够把崎岖的道路走成康庄大道;胸襟开阔之人,即使命途多舛,也能不失君子之德。行业越是暗淡无光,越是需要坦然处之。
面对困境和危机,不自怨自艾,保持“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心境,才能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
03 奋气克于难
男儿自立,须有倔强
所谓“奋”,是奋起,是倔强,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隐忍,是不轻易认输的精神。
曾国藩说: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曾国藩奋起直追的气概,自小养成,他的祖父曾玉屏教育后辈,以懦弱无刚为大耻,这让曾国藩从小就养成了好强、不服输的性格,后来面对人生众多的极难时刻,依旧能够绝处逢生。
众所周知曾国藩并不是“别人家的孩子”,相反,是一个资质平庸的“笨小孩”,二十一岁的曾国藩又一次参加了秀才考试,此前他已经考了五次,均名落孙山。
第六次的放榜之日,他非但没有榜上提名,反而被湖南学政公开悬牌,当众羞辱他文理太浅,只给了他一个佾生的资格。
佾生为考秀才虽未入围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获得佾生资格则下次考试不必参加县试、府试,只参加院试即可,又称“半个秀才”。
遭此奇耻大辱,换其他人或许早已放弃,但曾国藩没有,终于在第七次成功考上,从此科考之路,十年七迁,一路坦途,这一大辱,最后竟成了曾国藩一生功名的开场锣。
正是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在与天平天国作战初期,屡战屡败,却依旧屡败屡战,为官多年,他曾被京中权贵、长沙官场所唾骂,经历过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被打掉牙的时候多了,但他没有一次不是连血一块吞下去的。
凭借“打脱牙,和血吞”的精神,他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生险滩。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真正的强者,能够使困难变为修行,使逆境成为阶梯,使失败成为成功的磨刀石。
04 悔气凝于思
自省自察,可知好恶
所谓“悔”,是反思、是自省,是克制,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修养。
曾国藩的改变是在30岁开始的,30岁之前曾国藩是个“俗人”,整日愤世嫉俗,常常因为自身的不足得罪身边的亲人朋友,也因此遭受到了很多的白眼和奚落。
直到后来遇到王阳明,便立志学做“圣人”,为表明自己要做圣人的决心和志向,更是立下了“不做圣人,便为禽兽”的目标。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曾国藩的父亲做寿,他的好友郑小珊前来祝寿,那时的曾国藩刚刚入翰林院,有些得意忘形,便在郑小珊面前夸夸其谈,引起了好友的反感,两人当场争执起来,最后惹得郑小珊拂袖而去......
事后,曾国藩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便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此事余有三大过:
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
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
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于是第二天便找到了郑小珊道歉,两人和好如初。
他每日将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悟、所感甚至是一些家常琐事均记录在自己的日记里,有时候还会拿出来邀请朋友一起点评、探讨,以便自己能够每天自省。这一写,便是整整的后半生,一直到他临终前2天。
曾国藩的一生,是自省的一生。悔字如春,正是他时刻保持这样的警醒之心,才让他在内忧外患的时代,在暮气沉沉的官场依旧能够力挽狂澜,得以“善终”。
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留下了千古名言:深淘滩,低作堰,这一准则也适用于组织与个人。“深淘滩”则是在上升期持续挖潜竞争力,“低做堰”则是要节制内省,反思往日的疏漏,在下行期将落下的功课补充完整。
自省就是一面无形的镜子,时刻提醒自己,让我们对于自己的言行做出最精准的把控,敢于自省、勇于自省,方可成为“圣人”。
05 志气藏于胸
唯志不移,可获本心
所谓“志”是意志,是信念,是对目标的坚持,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绝。
《千年悖论》里有这样的评价:“曾国藩以他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极限。如果把‘曾国藩’这个人身上的‘意志力’元素抽去,那么剩下的也不过是一些平淡无奇的成分。”
曾国藩一生“尚拙”,他推崇: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大道至简,拙到极致,便成了巧。他的一生,其实都是在与自我斗争的一生。
在与自己斗争的人生中,他也曾遇到了最难以战胜的事情,那便是—戒烟。曾国藩从十几岁开始抽烟,年纪轻轻,便已是一个烟不离手的“老烟民”。
在上学时期,因为抽烟受到了山长刘元堂的责备,大骂其:“我真是瞎了眼,觉得你有才,没想到你竟然染上这种嗜好,还敢说自己是有志青年!”这一训斥,犹如当头一棒,让曾国藩幡然醒悟,便下定决心戒烟。然而戒烟的过程远没有他想象中那么轻松,一次失败,二次复吸。
就这样过了十年,直到他32岁那年,身为翰林侍读学士,才彻底的认识,如果戒烟这点小事都做不到,何谈经世伟国呢?更是立下了“誓永不再吃烟,如再食烟,明神殛之!”便亲手砸掉了自己最爱的烟壶,从此彻底戒烟。
巴菲特说“每次股灾,只会消灭一批竞争对手”。强者更强,而弱者注定被淘汰。经历过暴风雨后的地产行业会更加健康,企业经营会更加稳健,而身处其中的房地产人也会脱胎换骨,更具备竞争力。
锚定目标,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黎明终将到来。许多的胜利,都蕴藏于“再坚持一下”之中。
06 结语
静气稳于心;
裕气施于事;奋气克于难;
悔气凝于思;志气藏于胸。
毛主席曾评价曾国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回望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每一个普通平凡的我们都会被他的光芒点亮,即使这中间隔了百余年岁月的距离。
他是一个普通人,曾有过中年危机;他又是不普通的人,因为他为无数人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人到中年,纷繁困扰,仍能屡败屡战,突破危机的例子。
丘吉尔曾言:“永远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因为背面有多少危机,正面就有多少机会。
稿件来源:HR新逻辑
网页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_XHLYat58iW4Lmv5nOudw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