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1-85997085
桂以过烈,麝以太芬,摧阻天寿,夭折人文。讵及藿香,微馥微薰。摄灵百仞,养气青雰(氛)。
这首《草木颂十五首·其十五·藿香》是南梁诗人江淹的作品,描写藿香气味芬芳,但与肉桂、麝香相比又不过于燥烈,更适合医药养生。诗中的藿香为唇形科刺蕊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广藿香,以干燥地上部分入药,是常用的化湿类中药,
芬芳藿香药之良
藿香始载于东汉杨孚《异物志》:“藿香,交趾有之。”古代将豆叶称为藿,藿香因其叶似豆叶,气味芬芳而得名,李时珍说:“豆叶曰藿,其叶似之,故名。”佛教常用藿香礼佛,故又得名兜娄婆香,《本草纲目》载:“《楞严经》云:坛前以兜娄婆香煎水洗浴。即此。《法华经》谓之多摩罗跋香,《金光明经》谓之钵怛罗香,皆兜娄二字梵言也。”清代张望《古今医诗·藿香》:“藿香芳烈禀清和,佛经别号兜娄婆。味辛其性微微暖,止呕温中未几何。”南宋释绍昙《偈颂一百零二首·其六十八》:“一炷兜娄怨结成,贵买贱卖。”
藿香原产于菲律宾等亚洲热带地区,早期由进口得来,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道听途说,认为檀香、沉香、鸡舌香、藿香、薰陆香产自同一植物,将它们并称为“五香”。《本草纲目》引《金楼子》《俞益期笺》曰:“扶南国人言:五香共是一木。其根是旃檀,节是沉香,花是鸡舌,叶是藿香,胶是熏陆。故本草以五香共条,义亦出此。”明末清初屈大均《四愿辞·其四》:“愿君若琼木,一身作五香。朱火欲尽时,芳气犹飘飏。”实际上,藿香与其他几味香药来自不同的植物。
藿香被称为“香料中的明珠”,在古代广泛使用。藿香可用来熏制衣服,也可焚香预防疾病。宋代王安石《和吴冲卿集禧斋祠》:“沉藿升烟远,槐檀取燎新。”周紫芝《督耨词》:“青娥添火窗欲明,红锦薰衣人未起。梅花不用波律来,零藿何劳香传记。”明代屠隆《绕地游》:“扫华堂尽褰琼箔,座设沉檀。香焚鸡藿,候西方金仙大觉。”藿香的香气浓郁而持久,可作为调味品使用。藿香切碎后撒在炖菜、烤肉、烤蔬菜等上面,不仅为菜肴增添了独特的风味,还能促进消化。在煮鱼时放一点藿香进去,不但能去除鱼腥味,还会煮出来淡淡的清香,味道十分鲜美。明代朴兴生《谢沃川守赵公嘉餐之赠·其一》:“海衣香藿与园鲍,黄角乌苔酒满壶。众味惠来心鼎重,开缄引酌醉欢呼。”
藿香的入药历史也很悠久。《名医别录》载其“疗风水肿毒,去恶气,疗霍乱心痛”,《本草图经》载其“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藿香正气散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是治疗夏季感冒的千古名方,并被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载,广为流传。元末明初李穑《李子安,病已月馀矣。因韩上党邀,同往问候,方始知之。会仆亦病发,未能上马。子来求藿香,因有所感,歌以自宽》:“君其安心善自保,药饵无如自颐养。天晴不风可以出,幅巾敲门问无恙。”
由于应用广泛,到宋代时,广东地区开始大面积种植藿香。《本草图经》载:“藿香旧附五香条,不著所出州土,今岭南郡多有之,人家亦多种植。”藿香叶富含橙黄色或黄棕色挥发油,有强烈的香味,故藿香最初以叶入药。后来有人用其他叶子假冒藿香叶入药,医家为了辨明真伪,开始将藿香的茎叶一同入药。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载:“市家多掺棉花叶、茄叶假充,不可不细择尔。拣去枝梗入剂,专治脾肺二经。”《本草纲目》载:“藿香方茎有节中虚,叶微似茄叶。洁古、东垣惟用其叶,不用枝梗。今人并枝梗用之,因叶多伪故耳。”清代赵瑾叔《本草诗·藿香》:“藿香入药叶多功,洁古东垣用颇同。佳种自生边海外,奇香半出佛经中。安胎不使酸频吐,正气须知暑可攻。噙漱口中能洗净,免教恶秽气犹冲。”
藿香药用价值较高,但仅产于广东、南海等南部地区,不能满足临床医患需求,明清时期,一种和藿香外貌及药效相似的植物被发现,也被冠以藿香之名。明末清初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载:“今岭南颇饶,所在亦有。二月宿根再发,亦可子种。苗似都梁,方茎丛生,中虚外节。叶似荏苏,边有锯齿。七月擢穗,作花似蓼,房似假苏,子似茺蔚。”卢之颐所说藿香为唇形科藿香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开花结子,可宿根再发,也可种子繁殖,全国南北皆有分布,主产于四川、江苏、浙江、湖南等地。岭南所产藿香为半灌木,老茎易木质化,一般扦插繁殖,绝少开花,主产于广东、海南,以产于广州石牌者最为道地。两种藿香并非同一物种,为了区别,现在将产于岭南者称为广藿香,亦名海藿香。产于其他地方者名为藿香,亦名土藿香、川藿香、苏藿香、青茎薄荷等。
藿香也出现于药名诗中,如近代郭钟锡《次韵药名俳体,仍谢公溥,兼简国卿,继以自嘲·其二》:“龙眼肉何眯,仙灵脾不饥。种桃仁里背,采藿香山眉。”
化湿止呕广藿香
“藿香手足太阴依,无毒辛香温带微。醒胃逆呕难以近,助脾邪气自然违。疟由岚瘴功堪表,疫出时行效可几。若使腹心留滞寡,阴虚火旺用皆非。”(清代朱钥《本草诗笺·藿香》)广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芳香化湿、和胃止呕、祛暑解表的功效,用于湿阻中焦之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外感暑湿之寒热头痛,湿温初起的发热身困、胸闷恶心,以及鼻渊、手足癣的治疗。近代张山雷《本草正义》载:“藿香,清芬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清阳妙品……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怠倦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广藿辛温入肺脾,和中开胃甚相宜。专能行气还除呕,腹泻心疼用不遗。”(清代徐爔《药性诗解·藿香》)广藿香气味芳香,为芳香化湿浊之要药,配伍苍术、厚朴等,可治疗湿浊中阻所致的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
“藿香辛温,能止呕吐,发散风寒,霍乱为主。”(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藿香》)广藿香既能芳香化湿,又能和中止呕,故以治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最为捷要,常与半夏、丁香等同用。若偏于湿热者,配伍黄连、竹茹等;偏于寒湿者,配伍生姜、白豆蔻等;妊娠呕吐,配伍砂仁、苏梗等;脾胃虚弱者,配伍党参、白术等。
“藿香辛温散寒气,霍乱心疼并呕哕,消风水肿辟瘴邪,行气入肺专开胃。”(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藿香》)广藿香既能芳香化湿浊,又可发表解暑。广藿香配伍黄芩、滑石、茵陈等,可治疗暑湿表证,或湿温初起之湿热并重、发热倦怠、胸闷不舒;配伍紫苏、厚朴、半夏等,可治疗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的寒湿闭暑证。
广藿香辛稳,阴虚者禁服。
“藿香温燥味辛甘,快气和中脾肺探。吐泻诸疴称妙品,扫除水湿毒风堪。”(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藿香》)藿香也以地上部分入药,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胃的功效,用于夏令感冒、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妊娠呕吐、鼻渊、手足癣的治疗。
“藿香辛温,能辟恶气。快气调中,霍乱吐泻。肺虚有寒,上焦热闭。”(清代冉敬简《医诗必读·藿香》)藿香露为藿香茎叶蒸馏所得的芳香水,味辛,性微温,具有芳香宣浊的功效,用于暑湿气滞、胸闷呕恶的治疗。(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稿件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57155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