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1-85997085
土茯苓入药较晚,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名医张山雷曰:“自濒湖《纲目》,始以药入本草。”但它的历史却相当悠久,少说也有一千五百多年。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虽始予收录,但当时“人取以当谷,不饥”。看来在唐代以前,民间仅作救荒代粮之用。宋代苏颂《本草图经》始有“施州土人用以敷疮颇效”之说。
中医学中应用土茯苓治疗梅毒,已有一段时期。明代兰茂《滇南本草》中有一专治杨梅疮毒的单方,谓之“土茯苓一两或五钱,水酒浓煎服”。据文献记载,明代汪机《本草会编》(佚)亦用以治疗杨梅毒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用土茯苓治疗梅毒,有较详细的记载。李时珍云:“今医家有搜风解毒汤,治杨梅疮,不犯轻粉。病深者月余,浅者半月即愈。”搜风解毒汤的主要成分就是土茯苓。
自古至今,善用土茯苓治梅毒者,还要首推张山雷。他视土茯苓为梅毒要药,“专治杨梅毒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张山雷用土茯苓治梅毒的特别之处,是大剂量久服。他曾说:“土茯苓淡而无味,极平和之物。断非少量所能奏绩。今唯专用大剂,采用鲜根,熬膏长服,并以为日常食用之品,能食至数十百斤,以多为贵,则一味自可治最重最危之症。已得实验数人,此则未经前人道破之语。”
张山雷认为土茯苓治疗梅毒比西药疗效更好,运用西药治疗者往往复发率高,不易根治,日久亦必复作,终不除根。他经十余年临床实践,证明土茯苓的效果颇佳,“多服此药,永无后患”。但唯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土茯苓期间不可饮茶茗,否则会引起脱发,这也是张山雷的经验之谈。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稿件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27858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