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1-85997085
“膏”字在篆文中从“肉”,本义为庙堂中敬神用的油脂。在古人看来,动物身上包裹内脏的肥细脂膜是食物中的精华,因此常在庙堂中作为敬奉神明之用。古人崇尚补虚,在应用各种滋补类方药的时候逐渐认识到,若将这些药物加工成细腻稠厚的膏状,不仅服用方便,更能增强补益作用,于是有了“膏方”的概念。近代名医秦伯未曾评价说:“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古往今来,膏方早已成为中医特有的一种调补方式。而在琳琅满目的众多膏方中,琼玉膏可谓其中的一个瑰宝,颇负盛名。
琼玉膏的组方及来历
琼玉膏,因其善起沉疴,珍贵犹如琼瑶碧玉而得名,首载于南宋洪遵所著的《洪氏集验方》。洪遵,字景严,医学底蕴深厚,将自己平生所用确有效验或虽未自用但传闻可信的方剂,汇辑成《洪氏集验方》这部方书,其中就载有琼玉膏一方。《洪氏集验方》中称琼玉膏是“铁瓮先生神仙秘法”。“铁瓮先生”姓甚名谁,身份如何,洪氏并未明言,但从书中相关信息推测,铁瓮先生或许是侍郎俞居易的祖父生前所遇并受助的一位道人。
原书中,琼玉膏采用人参24两,白茯苓49两,与生地黄16斤及白沙蜜10斤,经过复杂的工序,一起反复熬煮成膏,每日清晨用温酒或白开水化开后服用。琼玉膏中重用滋补肾阴的地黄,并合用大补元气、益气养血之人参,以及健运脾胃、渗利水湿的茯苓,能够“万神具足,五脏盈溢,髓实血满,发白变黑,返老还童,行如奔马……关通强记,日诵万言,神识高迈,夜无梦想”。除补益之外,洪氏认为琼玉膏还能延年益寿,且越早服用越好:“人年二十七岁以前,服此一料,可寿三百六十岁;四十五以前服者,可寿二百四十岁;六十三岁以前服者,可寿百廿岁;六十四岁以上服之,可寿至百岁。”洪氏所言不免过分溢美,但就此膏方的配伍而言,的确既有滋肾填精之能,又有补脾益气之功。先后天同得资助,补后天以充实先天,益先天以固本培元,补养之能足见一斑。而从此方用法来说,作膏以温酒化服,常服久服不仅增加补益之力,还避免了药物过于滋腻的弊端,堪称轻身延年、益寿养生的良法效方。
琼玉膏的发展应用
到了金末元初,《丹溪治法心要》中也收录了琼玉膏一方。作为滋阴派的代表,朱丹溪就琼玉膏的功效用法进行了扩展,既沿承前人之论,又阐发个人独到见解。《理虚元鉴》中记载,“《丹溪心法》有云:损虚吐血,不可骤用苦寒,恐致相激,只宜琼玉膏主之”。《丹溪医书纂要》指出,“好色之人元气虚,咳嗽不愈,琼玉膏”,认为琼玉膏重用地黄滋阴壮水,合人参补中益肺,有金水相生之义,将此方扩展应用于阴虚所致干咳咯血的治疗。
同时,《丹溪治法心要·消渴》中又将琼玉膏用治燥热所致消渴病,开启用琼玉膏治疗糖尿病之先河。后世医家基于丹溪学说,补充了朱丹溪的一些学术主张和诊疗经验,指出琼玉膏“有能服过一料者,活百余岁,白发变黑,老返童颜”(《丹溪心法附余》),意指琼玉膏具有美容驻颜之效。可见,朱丹溪把琼玉膏从用于延年益寿的药饵秘方,发展成为滋补阴血以治疗老年久嗽、劳嗽所致吐血,益气养阴而用于消渴,且还有改善面色、乌须固发、抗衰驻颜等作用的养生良方。
朱丹溪对于琼玉膏的拓展应用影响延续到明朝。明代诸多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延续了其对琼玉膏的认识,并通过加减化裁而愈加广泛使用。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朱权在其所著《臞仙活人心方》中收录了琼玉膏一方,并加琥珀以宁心和血、沉香以温肾纳气,于养阴润肺剂中又有调和气血之功,增强了治疗虚劳干咳的疗效,并自云其“奇妙”。明成祖朱棣为了永葆青春,降旨太医院拟定服食驻颜专方,御医经过集体讨论后,决定在琼玉膏方中加入枸杞、天门冬、麦门冬三味药,皇帝服食后效果十分显著,于是赐该方“益寿永贞”的美名。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李中梓的《古今名医方论》、吴昆的《医方考》等医籍中均载有琼玉膏的相关记载,并对其组方立意赞赏有加。明朝初期,朱元璋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促进了中医药传播与药物贸易,原以高丽人参为主要组成的琼玉膏也出现在诸多汇辑了中朝医方的古籍著作中,如在《医方类聚》“诸虚门”中作为补虚损方使用,《医林撮要》中则被用以治疗虚劳咳嗽,而《东医宝鉴》中则引以为养性延年、健康长寿的食疗方。可见琼玉膏在此时期的朝鲜使用也极其活跃。
及至清代,琼玉膏成为宫廷常用延年益寿之方。《清太医院配方》及《清宫医案研究》中均称,雍正皇帝常服此方,并以之赏赐臣下,称此药填精补髓,返老还童,补百损,除百病,发白转黑,齿落更生,终日不饥,功效不可尽述。清朝灭亡后,许多御医走出宫廷,把许多膏方带到了民间,琼玉膏作为其中一种,至今仍大受欢迎。(李敬孝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稿件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27210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