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0791-85997085

你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热敏灸发展 > 国医文化

我国古代的熏炉与熏蒸器具

日期:2023年06月09日   文章浏览击数:1714

 熏炉是古代常用的一种卫生器具,亦称香炉。古人用以洁室、清洁衣被,有除湿、杀虫、避秽的功效。

 室内熏香的习俗,最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但当时所焚之香,多为草本植物,熏香时,将香草置于香炉中直接点燃,香味不浓,且烟气较大。西汉时,中外交通和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东南亚和西亚一带的香料开始输入,如龙脑香、苏合香等,将这些树脂类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熏香时,在其下点燃炭火,以炭火的高温加热香料,香气馥郁,且烟火气不大,熏香的习俗由此更广为流行。

 早期的熏炉,多以青铜或陶瓷制成。汉代流行一种造型典雅独特的博山炉,炉体呈青铜器中的高足豆形,上部镂空,形成层峦叠嶂的山形。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有三座——蓬莱、博山、瀛洲,博山是其中之一。使用博山炉熏香时,清幽的烟雾从镂空的山峦间袅袅升起,缭绕室中,如同置身仙境一般,正与汉代流行的长生、升仙思想相契合,因此广受人们的喜爱。博山炉的制作工艺精湛,显贵人家的多以青铜制成,外表施以鎏金,或错金、银,以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现藏河北省博物院)为代表。这种博山炉在后世也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如唐代李白有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就是描述博山炉熏香时的迷人意境。

错金铜博山炉,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除了博山炉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用青瓷和白瓷烧制的敞口三足或五足香炉。隋唐时期的熏香器具更为精巧,除了熏炉外,还有小巧玲珑的银质镂空熏球,用于熏制衣被和取暖的熏笼。宋代熏炉的造型则更加多样,各种动物形状的熏炉纷纷出现,其中鸭形和狮形最为流行,称为“香鸭”和“金猊”。

 明清时期,熏炉的制作和使用进入繁盛时期,故宫的大殿、内寝、书房大多设置熏炉,有铜质鎏金的,亦有珐琅景泰蓝的,材质工艺各异,但都极尽精工巧作,典雅华丽,气派非凡。

 除了这些熏香器具外,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还收藏有一类医用熏蒸器具。熏蒸疗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医外治法,是将药物汤液放置罐内,加热后使药物的蒸汽从罐口及四周小孔冒出,将患病局部固定在罐口上方以直接熏蒸。在《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了这类方法的记载,武威汉简《治百病方》以及历代医学著作中对熏蒸法也都有论述,并有很多药液配方,除用于治疗痔病外,还可用于外科、皮肤科、眼科及某些内科疾病。熏蒸疗法所用的盛药液容器多种多样,有酒瓮、盆、缸、罐等。江苏江阴明代墓葬出土了一件冰裂纹瓷熏罐,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收藏有此物的复制品。这件熏药罐的外形特点是,罐口周围多出四孔,使邻近患病的组织同时得到熏蒸,从而适当扩大了熏药的面积,可以说是一种经过改良的熏药器。

冰裂纹瓷熏罐(复制品),现藏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还有一件故宫收藏的太医院熏眼器的复制品,这件熏眼器设计精巧,所用材料也十分考究,分成上下两截,上截用楠木制成,内镶银皮;一端圆口,一端扁口;圆口向下,覆盖在钵盂之上;扁口向上,对着患眼。下截为盛药用的钵。使用时,先把煮成的药液趁热放入钵中,然后套上导气筒,将患眼对着出蒸汽的扁口熏蒸,不可连续熏,熏一会儿就要停一会儿,直到不再有蒸汽。再用预先在药液中浸煮过的清洁蚕丝蘸药液洗拭患眼。这种熏蒸治疗眼病的方法,在古方书和眼科专书中多有记载。(韩晓雯 中国国家博物馆)

太医院熏眼器(复制品),现藏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稿件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24833

 责任编辑:刘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15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