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0791-85997085

你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热敏灸发展 > 国医文化

云南大理三月街  千年传承药草香

日期:2022年08月01日   文章浏览击数:2254

16593234628871700_800x537.jpg

▲ 云南大理三月街。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作为白族的主要聚居地,是云南文化的早期发祥地之一,是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与当地白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之地。大理地区凭借丰富的药材资源,成为历史悠久的药材集散地,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中药材贸易的重要通道。

大理地缘优势和药材资源

大理是南方丝绸之路西线、东线与滇藏茶马古道的交汇点,境内药用植物有2000多种,药用动物有150余种

历史上,大理是南方丝绸之路西线、东线与滇藏茶马古道的交汇点。南方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拓于公元前4世纪的通商道路。其起点是现今的四川成都,西线经西昌、攀枝花和云南的姚安抵达大理,东线经峨眉、宜宾和云南昭通、昆明、楚雄抵达大理;马帮商队自大理出发,经保山、腾冲或德宏、盈江,从石勇(今猴桥镇)、洗马村(今昔马镇)或瑞丽等口岸出境进入缅甸,然后向西进入印度、西亚乃至地中海各国。西汉时期,《史记》等书将印度译写为“身毒”,因此这条古代商路又被称为“蜀身毒道”,后来称作“川滇缅印道”。以思茅(今普洱市思茅区)为起始点的滇藏茶马古道,经大理、香格里拉、德钦进入西藏,直达拉萨。唐代以后,地方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出现了以大理为起点运销本地滇茶、药材,进入西藏的马帮商队。

茶马古道因以茶易马、以马换茶的特征而得名,随着医药知识普及程度的提高,药材逐渐成为马帮运输的重要物资,出现以药换药的交易方式。南方丝绸之路运往南亚以及其他国家的物资以丝绸、蜀布、川茶、滇茶为主,明清时期又有川产、滇产药材加入货品行列。据唐代高僧义净(635—713年)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慧轮传》一书记载,康藏地区和周边国家的马匹、皮毛和藏红花、麝香、贝母、鹿茸、虫草等名贵药材,都通过古道转运到滇、川等地。大理自然也就成为受惠地区之一。

大理州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植被茂密,日光充足、雨量适中,具有北温带至亚热带6个气候带的优越自然条件,气候、土壤、植被形成垂直分布,有着各种药用植物、动物极为优越的生长繁殖条件,药物资源分布面积达3200万亩,占全州总面积的7成以上。据调查,大理境内的药用植物有2000多种,药用动物有150多种。白族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许多用本民族语言命名的药材。

白族医药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之间、代际之间的口传心记,包括使用汉字记录白族发音或白族医药歌词、秘验方等。经过研究者整理统计,在大理州有白族药名的药材约为460余种。清代以来,大理药农实现了多种药材的人工种植,如云木香、当归、灯盏细辛、三七、石斛、葛根、乌梅、红花等。其中,木香、砂仁、茯苓等以大理为道地药材主产区。

地处交通要道的大理,一方面有丰富的地产药材资源,当地白族药农、药工、药师善于总结药材采收、种植、炮制、使用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滇藏茶马古道汇集了来自南亚、西亚国家和四川、西藏的珍稀、名贵药材。大理药材集市的形成和长久延续,主要仰仗于这两个方面的优势。

结棚为市的三月街药市

三月街始于唐代永徽年间,由传统庙会演变而成,是滇西乃至云南最早形成的较大规模药市,历经千年不衰

白族聚居地与汉族聚居区域一样,在商业不发达的时代都要通过集市(街市)进行物资交流。大理的集市中,三月街规模最大。

关于三月街的来历,白族民众有个观音除魔的传说:当年,一个残暴的罗刹占据了大理,民众生活在恐惧之中。观音菩萨得知后,于农历三月十五来到大理,制伏了罗刹。观音菩萨在除魔现场布道讲经之后,隐身离去。此后,大理百姓为了感恩观音菩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在三月街其讲经处搭棚礼拜,用蔬菜祭祀,故三月街又称为观音市、观音街。久而久之,此处就演变成为货品交易的集市。

按大理白族佛教故事集《白国因由》(1706年刊行)的说法,三月街始于大理地区的南诏国初建之时,即唐代永徽年间(650—656年)。明代官员、学者杨慎(1488—1559年)的《滇中琐记》记曰:“大理三月街古称为观音市,在西门外点苍山下,按此市实源于唐永徽年间,相传观音以是日入大理,后人如期焚香顶礼。四方闻风咸来瞻仰,遂以成市,固称之为观音市云。”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1586—1641年)在《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十七》中对三月街做了比较详尽的记述:“十五日是日为街子之始。盖榆城有观音街子之聚此地民俗,三月十五日祭观音,地点即在观音街子,今通称三月街,后人以此种仪式也进行交易活动,设于城西演武场中,其来甚久。自此日始,抵十九日而散,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彝物亦无不至,闻数年来道路多阻,亦减大半矣。……由西门西向一里半,入演武场,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其北为马场,千骑交集,数人骑而驰于中,更队以觇高下焉。时男女杂沓,交臂不辨,乃遍行场市。……观场中诸物,多药,多毡布及铜器木具而已,无足观者。”

三月街从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街期短者3至5天,长者10天左右。开街期间,赶街的人群不断散去,同时又有人结队而来,既有大理本地的农民、商贩,也有远道而来的茶商、药商、山货商、绸缎商、牛马商等。其中,药材交易量较大,这里不仅普通药材应有尽有,而且可以买到难得一见的野生药材苍山贝母和虫草、麝香、雪山一枝蒿、雪山天麻、藏红花等。徐霞客观看三月街交易诸物,“多药”为第一印象。由于中药材在三月街的交易货品中占有很大比例,逐渐形成专门的交易区域,因此三月街又被称为药街。

在药业史上,大理三月街是滇西乃至云南最早形成的较大规模药市。宋代以来,云南与岭南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大理、昆明等地多有药材输出。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1134—1189年)依据其在桂林通判任上的见闻写成《岭外代答》(1178年刊刻)一书,记曰:“蛮马之来,他货亦至,蛮之所赍,麝香、胡羊、长鸣鸡、披毡、云南刀及诸药物。”其中的云南刀,以大理所出为佳;因邻近广西文山的三七当时尚不为世人所知,药物主要来自大理药市。

清代末年撰修的《大理县志稿》,同样将中药材列为三月街“大宗交易”之首。到了民国时期,据有关资料介绍,三月街药材的上市量,占云南省全年药材上市量的一半以上,三月街成为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药市。

散点布局的端午节药市

白族民众认为,端午是药王赐药的日子,因此又被称为“药节”。端午时节,许多人大清早采药背到药材集市上售卖

大理州白族民众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很早就把端午节作为本民族的节日,不仅世代沿袭,而且把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融入端午节,例如煮蚕豆芽、喝雄黄药酒、草药煮水泡澡、走百病等。端午节逛药市,便是其中一项接地气、聚人气的民俗活动。

大约在清代中期以后,端午药市在大理地区就成为继三月街之后以药材为交易对象的专项集市。端午药市与三月街药市不同。端午药市是在各个村镇散点布局,主要售卖新鲜草药。从端午节前几天开始,农民便在阡陌田间、湖畔溪边、山坡林地采挖各种应季药材,拿到大理古城和各个县、镇摆摊出售。按白族的传说,农历五月五日是药王赐药的日子,因此这天被视为“药节”,认为当天在野外采获的花花草草都是药,而且比平时药效更高。于是许多人大清早三五成群一起上山或到田间,采回带着湿气的香蒿、苦艾、马蹄香、益母草、香附叶、柴胡等常见草药。

大理人对药材集市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端午节当天,辛勤的农民天不亮就用背篓将自家采挖的新鲜草药背到药材集市上售卖。各县、镇集市,都出现比前几天更多的草药销售摊点。大理城区的古城、下关、喜洲等处各有一个规模较大的药市,通常有数十个乃至上百个售药摊位。卖药者呼喊吆喝,买药者问东问西,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当地药铺在街上摆出桌案,出售白语称为“兄封资”的香药包。香药包里装有“五子五香”,即香附子、芫荽籽、牛蒡子、紫苏子、艾草、藿香、荆芥、柴胡、白芷等中草药。“兄封资”挂在身上,散发出阵阵香气,可以发挥防蚊虫毒蛇、辟瘟疫的功效。

自唐代以来,白族便常以温泉疗疾,这也是白族医家使用草药进行熏蒸或熏洗治疗疾病的基础所在。在端午时节,有的大理人会在药市购买由近百种草药的茎和叶搭配而成的“凑百草”,拿回家煮百草汤沐浴,浴后感觉皮肤细嫩、滑爽,周身轻松。还有很多人家使用雄黄水给孩子涂擦额头、耳根、喉头、肚脐、手脚缝,寄予驱除邪魅的愿望。除了药浴,还有的大理人会买回助消化、健脾胃的药材,如山楂、陈皮、麦芽等,捣碎掺入面粉,做成“炒面”。

“端午街上走一走,一年到头无病忧。”端午节当天晚饭后,亲朋、邻里相约走出家门往北行,由此汇成人流如潮的壮观街景,名曰“走百病”或“游百病”。

云南大理的这些民俗活动是白族传统医药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千百年来为白族先民繁衍生息发挥过巨大作用的传统医学,白族医药有待后人继续整理、发掘、研究。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网页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04570

责任编辑:陈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未命名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