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1-85997085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这首《忆王孙·夏词》是宋代词人李重元的作品,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具有夏令特色的仕女图,别有情趣。李重元有《忆王孙》四首,为词牌《忆王孙》创调之作。王孙原本指贵族子孙,黄芪和巴山重楼因药性优良,并有“王孙”之名。
补脾益气数黄芪
“箭杆黄芪素识名,陇西绵上远相迎。补脾正气中先固,实肺虚邪外不生。托却痈疽肌长足,发将痘疹囟丰盈。玉屏妙散功偏大,更得防风用最精。”(清代赵瑾叔《本草诗·黄芪》)黄芪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是常用的补气类中药。《神农本草经》将黄芪列为上品,载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黄芪花开时,黄色的花瓣大而低垂,如同古代王孙贵族挂于腰间的金色环珮。黄芪在古代又被称为“王孙”,可能与其花的形象有很大的关系。
黄芪之名,来源于其能补气而延年益寿,李时珍说:“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本草求真》载:“黄芪味甘性温,质轻皮黄肉白,故能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养血生津、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主治一切气虚血亏之证。
“固脾节饮水,游乐多行走。盘腿擦涌泉,闲坐观菖蒲。地黄芪门煎,酌饮蛤蜊酒。长食茯苓面,常餐杞菊肴。”(苏轼《固脾》)黄芪为补脾益气之要药,单用熬膏服,或与党参、白术等配伍,可治疗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配伍人参、升麻、柴胡等,可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
“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节选自白居易《斋居》)黄芪既能补脾益气,又有利水消肿之功,标本兼治,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配伍白术、茯苓等,可治疗脾虚水湿失运所致浮肿尿少。黄芪又能补气生血摄血,配伍人参、白术等,可治疗脾虚不能统血所致的失血证;配伍当归等,可治疗血虚证。
“孤灯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白发欹簪羞彩胜,黄芪煮粥荐春盘。”(节选自苏轼《立春日病中邀安国仍请率禹功同来仆虽不能饮》)黄芪能补益肺气,配伍人参、紫菀、款冬花等,可治疗肺气虚弱所致咳喘无力、气短喘促。
“甘温无毒重黄芪,助气填虚固表宜。滋补剂中须炙用,疮疡科内贵生施。”(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黄芪》)黄芪能益卫固表,配伍牡蛎、麻黄根等,可治疗脾肺气虚所致的卫气不固、表虚自汗;配伍生地黄、黄柏等,可治疗阴虚盗汗。
黄芪有生津止渴之功,配伍天花粉、葛根等,可治疗气虚津亏、内热消渴。黄芪善补气行血通痹,能治疗气虚血滞、肌肤筋脉失养导致的痹痛、肢体麻木。配伍当归、川芎、地龙等,可治疗卒中后遗症;配伍桂枝、芍药等,可治疗气虚血滞不行所致的痹痛、肌肤麻木;配伍红花、丹参、三七等,可治疗气虚血滞所致胸痹心痛。
黄芪能补气养血、托毒排脓、生肌敛疮,配伍人参、当归、升麻、白芷等,可治疗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者;配伍人参、当归、肉桂等,可治疗溃疡后期因气血虚弱所致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
巴山重楼祛湿除冷痛
“妾解清歌并巧笑。郎多才俊兼年少。何事抛儿行远道。无音耗。江头又绿王孙草。”(宋代欧阳修《渔家傲·妾解清歌并巧笑》上阕)中药王孙又名长孙、海孙、白功草、黄孙、黄昏、牡蒙等,为百合科重楼属植物巴山重楼的根茎。王孙味苦、辛,性温,具有散寒祛湿、通络止痛、止血生肌的功效,用于寒湿久痹、腰肢冷痛、外伤出血的治疗。《神农本草经》将王孙列为中品,载其:“主五脏邪气,寒湿痹,四肢疼酸,膝冷痛。”《唐本草》载其:“主金疮,破血,生肌肉,止痛,赤白痢,补虚益气,除脚肿,发阴阳也。”
王孙入药历史悠久,由于和拳参(紫参)均有牡蒙的别名,故历史上常有混淆的情况,李时珍考证后认为:“古方所用牡蒙,皆为紫参;后人所用牡蒙,乃王孙非紫参也。”拳参又名紫参、牡蒙等,为蓼科蓼属植物拳参或耳叶蓼的根茎,味苦,性微寒,有小毒,归肺、肝、大肠经,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散结的功效。
“十日篱边犹袖手,天教冷地藏香。王孙风味最难忘。逃禅留坐客,度曲出宫妆。”(节选自宋代张元干《临江仙》)黄芪和巴山重楼均有王孙之名,性温,有祛湿之功。王孙性温味苦,有燥湿之功,又兼味辛,能行气行血,善散寒祛湿通络,可治疗阴寒湿痹导致的四肢关节疼痛。两个“王孙”虽功效不同,但一样药香芬芳。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网页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03808
责任编辑:陈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